李公明︱一周画记:战场“奇观”——向机器人投降的士兵

李公明︱一周画记:战场“奇观”——向机器人投降的士兵

hyde123 2025-07-21 装修奥秘 2 次浏览 0个评论

图1 俄乌战场“奇观”:向机器人投降的士兵 纸本 彩墨、拼贴 65cm X 45cm 李公明 作 2025年7月18日

澎湃新闻据参考消息网7月14日援引西班牙《阿贝赛报》的报道,7月9日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发布消息,他们在哈尔科夫地区首次成功迫使俄军士兵向无人装备投降。该通报称:“历史上第一次,俄军士兵在纯粹由机器人系统发起的进攻中投降。”在这项完全由机器人部队执行的任务中,俄军作战人员首次在没有人类步兵直接干预的情况下被俘,甚至押送俘虏的也是无人系统,无需乌军士兵踏足战场。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里程碑:一场机器俘虏战俘的现代战争。

对于乌克兰方面的说法,俄官方目前没有回应。

但不管真假,战场大量无人平台的使用已经深刻影响了战局走向和战争形式。随着无人平台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,未来战场上出现机器俘虏人类的场景并非完全不可能发生。(据“澎湃新闻·澎湃防务”报道,2025年7月17日)

图2 戏台:“我们得活命”  纸本 彩墨 65cm X 45cm 李公明 作 2025年7月19日

昨天去看了陈佩斯编、导、演的电影《戏台》。点映场,偌大的影院里就我们两人。真好,从“开国大戏”到改戏,从五庆班侯班主(陈佩斯饰)说“这是为我们活命啊”到徐处长(陈大愚饰)即兴吟诵肉麻的颂诗,懂的人都看懂了。“澎湃新闻”记者的报道(2025年7月16日)说:“在笑声背后,是对权力与艺术关系的追问,‘我们得活命’的自我安慰、在祖师奶奶塑像前那句‘这戏它不能改啊’的纠结,展现的是在强权面前,艺术的纯粹性、规则和尊严是如何被扭曲、被迫妥协的。”说得很对。还有,这篇报道的题目是《从话剧到电影,陈佩斯的〈戏台〉没丢魂》。对,而且可圈可点,在那园子里丢魂的人多了去了。最后一声炮响,人散曲未终。真正的角儿慷慨悲歌,荡人心魄,也催人泪下。

图3 上海、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 纸本 彩墨、拼贴 45cm X 65cm 李公明 作 2025年7月18日 

澎湃新闻的“翻书党”栏目自2018年来一直推出记录城市通勤阅读现象的“地铁上的读书人”系列,至今已刊发数十篇报道与文章,捕捉了上千个地铁阅读场景。最近又推出了《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|篆刻、克苏鲁神话与曾国藩》(樊晔亲/图文,7月9日)和《我不愿在低迷中吟唱:北京地铁夏季书单》(朱利伟/文,7月16日)。从翻书党到地铁上的读书人,都是零碎的时光,但成就的是不零碎的人生。无论这个世界会如何变化,只要还能读书、还有人读书,就还是有一点希望。但愿有更多人在地铁读书,不浪费所有零碎的时光,也不辜负这个一直让人“有所思”的时代。

(2025年7月19日,在高温与暴雨的南方)

李公明,广州美术学院教授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李公明︱一周画记:战场“奇观”——向机器人投降的士兵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