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芭《百合花》打磨三年,足尖升华了笔尖上的青春与奉献

上芭《百合花》打磨三年,足尖升华了笔尖上的青春与奉献

hyde123 2025-07-18 装修趣闻 3 次浏览 0个评论

江南女子在水乡踏着轻快的舞步,轻盈的布匹在她们手中上下翻飞;一段“借被子”,诙谐灵动,活泼可爱,引发阵阵笑声……

从笔尖到足尖,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《百合花》历时三年打磨,7月18日晚在上海大剧院迎来世界首演。

“这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。”舞剧改编自茹志鹃的小说,由王安忆操刀编剧。“它是一个单纯的故事,母亲也没希望它承担太大的责任、太大的使命,舞剧表现得明快、单纯,这一点非常契合。”王安忆坐在台下,很感动,“他们表现得很美好,这也是母亲在小说里要表达的情绪。”相关链接:芭蕾舞剧《百合花》上海首演

三个角色美丽交织,足间绽放青春信仰

《百合花》在原著基础上进行戏剧性扩充,通过足尖艺术,捕捉并升华了小说中在战火纷飞中绽放的青春信仰与奉献精神。

淳朴善良的“新媳妇”、质朴腼腆的“通讯员”、心怀大爱的“大姐”——戚冰雪、许靖昆、郭文槿将三人从初次相遇到建立深厚情谊、如百合花般美好的情感娓娓道来。

被子是舞台上的“点睛之笔”,台上出现了24床。“新媳妇”那床绣着百合花的被子,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在戚冰雪的细腻诠释下,一位思念丈夫的美丽娴静的江南女子具象化了。

许靖昆惟妙惟肖,刻画了通讯员“借被子”时的复杂心理:从踌躇不前到鼓足勇气,从满怀期待到手足无措,挠头动作配合诙谐音乐,将少年的纯真可爱展现得很彻底。

一床普通的被子,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来回拉扯,俨然一出活泼有趣的生活喜剧,让硝烟弥漫的岁月绽放出温情与美好。“借被子,这个动作很难表达,太细小了,舞剧处理得很巧妙,让大家很放心。”王安忆笑说。

郭文槿塑造的“大姐”,性格爽朗,处事稳重。竹林场景层叠的竹影间,穿梭着她与通讯员的身影。两人之间的一段“双人舞”,通过芭蕾语汇传递出微妙情感,有一种油画一般的美感。

“我最喜欢这三个小孩,三个年轻人选得很好。”对三位主演,王安忆赞誉有加。

在导演王舸看来,三位主演的表演很细腻,细腻到和真实的普通人无异,“特别是戏剧表演时,他们的肢体语言、情绪表达都很‘有戏’,和话剧演员一样。”三年来,主演们经过时间洗礼,收获了很多成长,“很多惊喜,尤其是小战士许靖昆,突破最大。”

从主演到群舞,演员们平均年龄不满24岁,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。“看到他们翩翩起舞,特别欣慰。我们需要这样一部作品,向青春、向信仰、向热爱、向这片热土致敬。”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感慨。

现实回忆双线叙事,上下半场风格迥异

小说里的战斗发生于1946年的苏中七战七捷,指挥部所在地是现在的江苏海安。从舞美、服装到音乐,舞剧展现了江南文化特有的温婉气质。

舞美设计以朦胧笔触,勾勒出潮湿温润的苏北清晨、江南意象,苏北地区的扎染技术也通过飘逸的染布进行生动展示。音乐以交响语言为基础,融入江苏的民乐、民歌元素,比如《拔根芦柴花》《打麦号子》,充满江南的风味。

舞台上,周嘉雯饰演的中年“大姐”,用手中的笔认真记录着,舞台空间被回忆的潮水浸染,在战火中永远定格的面容逐渐浮现——舞剧从中年“大姐”的回忆切入,通过现实与记忆两条线,交错青春的叙事。

轻喜剧般的舞蹈勾勒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,却在最温柔的瞬间,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无情与和平的珍贵。

 “上半场轻松,下半场沉重。”季萍萍形容,下半场戏剧冲突更浓烈,满是泪点,“没有上半场,下半场落不了泪。有了上半场的诙谐、美好,才能感觉到下半场的残酷。”

三年前,听说上海芭蕾舞团要把母亲的小说变成舞剧,王安忆一方面觉得很困难,另一方面又很高兴,“请我做编剧,我义不容辞。”第一次写舞剧的台本,王安忆不知从何下手,处处都是困难和新课题,“舞剧太外在化了,需要编导用大量的舞蹈语汇来充实。”

三年来,王安忆眼见着主创团队走过了哪些路、做出了哪些努力,“采风、排练、提意见、再修改……我们是写小说的,都是个体劳动,他们需要多方面协调,做成这样很不容易。”

上海芭蕾舞团一直在红色题材上进行创新尝试,试图闯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路,“好作品需要潜下心来做,需要融合、需要创新,不断磨合、不断提升,最后才能留下来、传下去、走得远。”《白毛女》走过了60年,季萍萍也希望,《百合花》能走过100年。

上海首演之后,8月建军节期间,《百合花》将转战北京国家大剧院,后续还将前往海安,在故事发生的地方演出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上芭《百合花》打磨三年,足尖升华了笔尖上的青春与奉献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