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北京市教委发布了《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“息屏行动”,减少对电子产品过度依赖,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“倾听一刻钟,活动一小时”。

文件一发布,便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。“建议全国推广”“现在孩子确实需要断网”等表示赞同的声音很多,“作业线上化,怎么真正做到息屏”“家长都不能保证按时下班,如何确保下班后‘断网’”等困惑也不少。
在数字化时代,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:孩子们上课要看电子课件、作业上传要靠手机APP、各种线上网课离不开电脑和平板;家长们上班盯着电脑办公,下班了也很难真正“离线”。当前,不论家长还是孩子,都面临着被电子屏幕包围的挑战,一手手机一手带娃的场景也就不难理解。

作为父母,没有人不希望孩子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。前不久,笔者刚刚参加了女儿幼儿园的亲子运动会,虽然天气很热,但孩子们在操场上恣意奔跑、挥洒汗水的模样格外动人。他们感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,同时也在和家长协力闯关中,提升着亲子关系。实话说,一上午的运动量并不小,也让我完全顾不上看手机,但看着孩子红扑扑的小脸和开心的笑容,便觉得这样的亲子时光值得更多一点。
事实上,这样的“更多一点”并没有那么简单。“上班请假难、下班已累瘫”是评论区中不少家长的自我嘲讽,理想中的“家校共育”如何不成为家长们请假的负担、离开屏幕的遛娃活动如何安排才能达成亲子互动又不失有趣多样、学业压力和户外运动如何平衡等,都是需要考量的现实因素。可见,要实现“熄屏亲子一小时”的愿景,不但要有个体的努力,还要构建多方联动的支撑网络。
关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议题始终引发着社会各界的关注。从去年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所呼吁的“破除‘厕所社交’”,到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建议“未成年人开展‘息屏24小时’行动”,很多建议都戳到了广大家长们的心坎上,也让社会各界为之努力了起来:中小学体育设施可在周末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,越来越多的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起了免费的亲子活动,社区迷你足球场、轮滑区、攀岩墙等设施满足低幼的活动需求……

要看到,这一小时的“无屏时光”不仅是家长和孩子对手机依赖问题的有效应对,更是对家庭关系的一次重塑。因为它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家庭成员放下手机,而是鼓励家长与孩子们一起从“手机模式”切换至“亲子模式”,在运动场、在图书馆、在山林野地间,让亲子关系回归本真。
高质量的陪伴,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共享,更是心灵的交融。“5.15国际家庭日”即将到来,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给自己和孩子留出“息屏时光”,让爱与运动成为家庭温暖的底色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光明日报:家长孩子共同“息屏”,也要保证高质量陪伴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